這是一般所謂「不要在我家後院症候群」(Not-In-My-Backyard Syndrome),或簡稱(NIMBY)症候群。「寧避」現象經常出現在許多重大的環保爭議中,主要是描述一種反對國家強制某些對社會整體而言是必要的政策,但是在地方上,卻強烈反對將當地作為政策目標的草根運動。「寧避」現象不僅在反對政策分析家以他們的家園作為政策規劃的目標,他們同時也反對政策分析家對問題的界定方式。因此政策的僵局乃是對立的各方,對於如何認定爭議焦點時,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也對於什麼構成事實真相以及評估真相的工具所做的評估,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及解釋,因而造成激烈的分歧。因此充分顯現出來的,不僅在於居民從自利角度出發,所展現出的捍衛家園的意志與決心;更重要地,是對於管理機制處理問題的方式,表達出深層的不信任(William&Matheny,1995:93)。
「寧避」症候群同時也反對以政策官員及科技專家掌握政策最後決定權的決策模式。長期以來,由於環境問題涉及科學的不確定性及科技的複雜性,造成以專家科技為主的政策導向。主要的理由即在強調科技的複雜性,屬於相當專業的學問,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專家最能理解及評估環境的風險,以制定出理想的環境政策。既然我們無法想像有足夠的公民能夠有效率,負責任以及有能力去管理政策及決定,因此只好委託給專家。
因此在當今許多環保爭議中,科技常常成為處理「不要在我家後院」症候群時的主要武器。每當爭執不休時,決策者常常會以環境議題的高度複雜性,以及科技對於污染以及資源使用的能力為理由,來貫徹公權力;也成為阻止居民參與決策的主要理由(徐世榮1995:129)。這是現代社會的普遍情形;近幾年來,在台灣官方處理環保問題的過程中,也不斷地上演。從核四建廠以及核廢料處置場、濱南工業區、美濃水庫興建以及各鄉鎮焚化爐興建規劃等等,我們都看見類似的情形。然而本文將指出,將原本屬於公眾必須積極參與的政治議題,轉變為科學及技術的問題,並以科技專業的理由,阻止居民的參與,正是造成「寧避」現象無法消彌的主因。
留言列表